喜欢纪录片的朋友一定对NHK不会陌生,小编还在学校的时候,对纪录片到了近乎痴狂的程度,最疯的时候,硬盘里收藏了国内外近1000部纪录片,说实话,确实没有把每一部纪录片都看完,但一些经典的尤其是涉及敏感话题的纪录片基本都已浏览过,NHK的纪录片是小编个人最喜欢的。
虽然是日本的电视机构,但NHK作为日本唯一的公共电视机构,也是日本最大的电视机构,它的节目内容总是以追求质量为首要目标,中立、客观也是NHK电视台最大的特点。作为邻国,NHK对中国的记录有着巨大的热忱,据《新闻记者》2016年的数据显示:不完全统计,1972年至2014年间,NHK播出了涉华纪录片1755部(集),有300部(集)为负值,占总数的17.1%;859部(集)为正值,占49%,其余596部(集)为中性,占34%。
单从数据来看,NHK抽离了中日固有的政治历史纠纷,回归记录的本源,它对中国的表述单纯站在了一个记录者的集合上,而事实上,因为与日本右翼的政见不一致,NHK遭遇过日本右翼分子各方面的骚扰,就在过往,NHK播送出揭露二战时期日本731部队的纪录片,瞬间引起了日本极右翼分子的疯狂围攻。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NHK在2007年4月播送的《激流中国》系列第一集:中国的富人和农民工。
此集以环绕中国两个富豪家庭以及两个内蒙古荒村的农民工家庭作为主轴,详细刻划出中国大陆社会底层在经济发展下所遭受的不平等对待,强调了中国大陆在“和谐社会”大旗下隐藏的社会逆流。叙述29年前中共实际领导人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后,“使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造成中国富人与农民之间千万倍的财富落差,8亿中国农民享受不到经济成果。
纪录片一开篇就是北京首富李晓华的56岁生日宴会现场纪实。
当时特意搜索了李晓华,发现此人来头确实不小:他是中国拥有法拉利的第一人。1996年3月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3556号小行星命名为"李晓华星"。
在这场并不是整岁生日的宴会上,政界商界娱乐界名流无数,片中出现的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程路、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
李晓华在镜头里意气风发,与在场领导嘉宾频频举杯,并用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向嘉宾介绍北京市前副市长:“哟,你看咱们老市长来了,老市长来了就好了……当初我刚回北京‘闹革命’的时候张市长就支持我,你看这都多少年了……”
事实上,如果你有印象,一定会记得网络上曾有对李晓华60岁大寿生日的报道,因为此次晚宴的到场名人和明星实在太多,单记者拍到的就有李彦宏、赵本山、芮成钢、谭晶、葛优、孙楠、唐国强、阎维文、尹相杰、张也、翁虹、夏雨、袁泉,李玉刚、濮存昕、吴若甫、何琳、刘刚、常宽、金巧巧、于丹、姜昆等,由此来看,李晓华的背景资源真是非一般的深厚。
镜头来到李晓华的办公室。
当时(2006年)他正致力于股票投资,解说讲到,“据说李先生在股票上从不赔钱,这天他收到有关手中航空公司股票的重要情报(分析员口中讲到的是南方航空)……密布于政界财界的情报网以分钟为单位向他提供最新的股票动向”
正在开会看文件过程中,李晓华接了一个电话——他订的跑车到了。会也不开了,报告也不听了,李晓华立刻下楼。这是一辆宾利,价值1亿日元,当时约合人民币700万。李晓华坐在车内,抚摸方向盘,向镜头竖起大拇指,显得十分开心。
镜头又来到了李晓华的住宅,这是在北京财富公馆别墅区,这里除了住户其他人严禁入内,李晓华的别墅还有单独的警卫戒备。
别墅内部模仿法国的凡尔赛宫,50㎡以上的房间有二十多间。他的起居室和主卧,所有家具全部是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
他家的游泳池是法国设计师的作品,四季常温。
还有他的保险库,专放收藏品等贵重物品。
最后,他将大家领到一个房间,介绍说是一个特别的书房,安静优雅,自己常在这里起草文件。书房的墙壁上挂着一幅邓小平的油画头像。
李晓华解释道:
因为我特别崇拜邓小平,因为是邓小平带领我们中国人民走向富强,全中国人民由于受惠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现在全都富裕了,过上了十分幸福美满的生活。尤其是我,我呢就是邓小平所倡导的,“使中国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先富起来的这些人,所以说呢我把他挂在这里。
不久后,李晓华飞到上海去参加一个400人的每年一度的富豪晚会。大家在席间相互交换名片、交换商业政治消息。
出行自然是头等舱。
镜头里的他自然亦是自信非凡。
画面中,李晓华还谈起了前任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种种。
最后,旁白不无感慨地说:亿万富豪的聚会——“一起发财吧”就是共同语言。
看完了首富生活的日常,此时此刻中国的穷人又是如何的呢?
纪录片进入到了第二部分,这回记者们来到了天津,一座座现代化的大楼横空而起,而背后为此付出艰辛的正是城市里面最底层的农民工。
大清早,农民工们就开始搬运这建筑用的木支网,每一片给2元钱。在经过工头旁边时,需要停下来报自己的编号和搬运数量,有个农民工感冒了,被压得喘不上气,只是抹鼻涕和汗,站了半天才讲出话来。
画面里的这个杜文海,48岁,来自内蒙古。
为了给孩子上学,杜文海不得不离开家来到外地打工,而在这离乡背井的一年里,老杜大约能赚7000元,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他把这笔钱几乎全寄回家,为的就是女儿能上好学吃好饭,他想让女儿上大学,想让女儿脱离贫困的生活。
老杜和两个儿子一起出来打工,三个人挤住在一间仅有7㎡大的屋子里,房租每月60元。
在镜头里,老杜一家子刚好到了交房租的时候,不过父子三人恰巧把生活费寄回了家,身上并没有结余的现金,在房东不肯退步的催促声中,老杜三人向同乡借了60元交了房租。同乡手里也没什么多余的钱,你看镜头里那一张张一块的就可以知道。
哪怕交上了房租,房东依然不依不饶数落着,老杜心里丝毫没有交上房租不要流落街头的放松,他的心里想的是女儿可能要失学的可能:半年学费的缴费日迫在眉睫,但至今仍毫无着落。
就算是这样,杜文海在片子中的遭遇还算是不差的了。
他的同乡张建平才是真的惨:连续两周没有找到工作了,妻子在垃圾场装置电线杆。看看镜头里的张建平这毫无生机的表情,我们真的很难想象,他每天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度过,他每天又是怎样燃起对明天的希望。
就在这天早上,老张和工友们一起去等活。一辆车经过,工友们忙不迭的围上去却被告知已经不要人了,老张没有放弃,还追了上去:
“再多拉一个不成么?”
“坐满了。”司机随即踩下油门。
老张出来打工是为了自己七岁的儿子。儿子在三岁的时候,钢筋戳进了儿子的手臂上,但家里穷一直没钱给儿子做手术,至今还有三岁碎钢筋留在胳膊内。四年过去了,2万一的手术费一直无法凑齐,儿子在学校只能用左手写字,老张担心再这么下去儿子可能永远残废了。
贫贱夫妻百事哀,老张夫妇因为工作不顺又吵起来了,这样的争吵早已不是第一次,气来了,老张只能离开房间出去,妻子本来洗着衣服,此时突然低声抽泣起来,泪水滴到盆子里。放下一副刚洗好的口罩,抹着眼泪吸着鼻子,她委屈地说道,“不出来挣不着钱,出来了又每天生气打仗……”
而老张,只有用逃避能维持自己仅存的一点点男人的尊严。
记者坐车来到他们的家乡,内蒙古红石砬村。村里的大多数家庭和老张家一样,没有钱,只能夫妻全部出去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一年回家一次。
学校条件很差,孩子们在长身体的年龄每天只能吃早晚两顿饭,而且除了泡菜以外没有下饭菜。
内蒙古冬天最低气温在零下20℃以下,孩子的宿舍却连煤炉都没有,为了御寒只能相互依偎着睡觉。
在第二天的课上,是语文课,讲的是作文“我的理想”。
老师让老张的孩子张欣宇起来读自己的作文。新宇带着浓烈的口音,用稚嫩的声音读到:
我长大要挣好多好多的钱,不让爸爸妈妈受苦。考上……考上大学。我爸爸妈妈过年打工,我还要买车去打工的地方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年……
另一位小男生也站起来,前倾着身子一脸严肃,好像在读一份庄严的演讲稿:
我已经长大了,我一定能考上大学,因为爸爸妈妈供我上学。我好好学习,我就考上大学……
坐在第一排的一个秀气的小姑娘主动站起来:
我的理想是,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把爸爸妈妈接到城市,让爸爸妈妈过上幸福的好日子,不要让爸爸妈妈受苦……(这时她已经流下泪,一边用手抹泪一边强忍着用哭腔继续读着)……让爸爸妈妈过上美好的日子,也能让我当上科学家……
女孩趴在座位上哭了起来却还在强忍着不想发出声音,其他同学也有跟着流泪,但同样强忍着不出声,课堂突然陷入可怕的寂静,只有小声的呜咽和几个孩子的不停的咳嗽。
寒假到了,小欣宇回到只有爷爷奶奶的家里,爷爷发现孩子的棉鞋底早就破了,赶忙给他脱下。
“咦,换鞋了?”小欣宇很开心。爷爷却一脸沉重。
“这一双鞋多少钱?”记者问道
“十块钱。”
“十块钱……家里没有吗?”
“没有……”爷爷低头不断摸着那双鞋,也不知是在想筹钱的事还是想小欣宇冻得冰凉的脚。
天津那边,张氏夫妇也准备回家过年。他们到小商场看了很久,想给儿子带回他心仪的玩具做礼物,但是却根本买不起,每个飞机玩具要100元。
走出小商场就是天津的大街,一片繁华,远处的大屏幕滚动播着天津市的宣传语,“现代化”“跨越发展”“平安塘沽”。老张为记者读到最后一条“构建和谐社会”。
日本记者问“那和谐社会是什么意思?”
“社会和谐就……基本上一样呗,都差不多吧”
“那现在你觉得……”
“那差多了。”
自从张氏夫妇来到天津,城里人的生活惊人地富裕起来,却和他们并没什么关系。撇下孩子外出四年,这2万块的手术费至今也没着落,时间只是无情地逝去。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也同样选取了一位富人和一位农民工。
在此不一一描述,想看的朋友在后台回复“富人”就可以看到这部纪录片。
我们经常调侃“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却也忽视了“富裕同样也会限制想象力”的客观现象,这部17年前讲述中国贫富差距的纪录片,希望能带给你我一点触动,但愿贫富差距越来越小。
这是一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