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当英雄,但不想当超级英雄。
作者|布赫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截至发稿前,电影《超人》上映7天,全国排片占比6.2%,票房收入逾5800万RMB。《F1:狂飙飞车》上映21天,本日全国排片占比6.3%,票房收入2.87亿RMB,依旧占本日全国票房的10.7%。
同是进口片,从两者在社交平台上的口碑来看,综合可以概述为“审美疲劳(超人)与视效轰炸(F1:狂飙飞车)”,有人把前者称为“动保人士都不敢保护的小氪”,后者则抽象地归类为“进化版《飞驰人生2》”。
两边的导演检索资料也有些意思:
《超人》导演詹姆斯·古恩为内地观众熟悉的是自编自导的漫威电影《银河护卫队》123部,以及早年被丧尸迷奉为经典的《活死人黎明》(编剧)等。
此番执导、编剧DC系列IP《超人》在内地口碑平平,同时在全球(主要是北美市场)首周票房也只有1.22亿美元(预估),不仅落后于《侏罗纪世界:重生》,甚至还不如《美国队长4》的综合口碑(与国内网评差不多)。
反观《F1:狂飙飞车》,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同时也是编剧之一)则是拍广告MV出身,他的镜头风格很鲜明——
干净。
无论是场景还是人物服装、道具,全部给人一种“被镪水洗过”的感觉(网友形容)。且导演似乎非常钟爱暖色调,任用演员颜值都比较高,服色无论深浅,都必须和环境相宜,实现视觉统一的效果。
不得不说,各有各的特色,但最终都要服务于观众审美。
01
“爽”牛仔就是好牛仔
先说明,看《F1:狂飙飞车》最好选择IMAX厅,因为该片就是采用IMAX拍摄,主打导演专属的“视觉严选”——
画面分割比例适合宽幅放映,角色形象与环境着色突出主次,导演前作《创:战纪》《遗落战境》和《壮志凌云2:独行侠》等基本都是这类风格,每一幕都像时尚杂志封面。
拍摄时,剧组的摄影车也是直接开进银石赛道等9个F1比赛现场,影片中车队总部则在迈凯伦技术中心取景,出现的驾驶模拟器来自梅赛德斯的布拉克利基地。
同时为了呈现顶级赛事效果,苹果影业设计了定制车载摄像头,因此影片中有大量主视角比赛画面,为的就是让观众在IMAX特定环境中体验“亲自”驾车在赛道上比赛的快感。
所以不夸张地说:
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观众观影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之所以此前提到导演的出身,是因为他和另一位同样拍广告起家的迈克尔·贝在风格上都很适合大银幕呈现——
画面饱和,你用炸药我用色彩,一定要把视觉“填满”,且永远在镜头里充斥各种运动物体,就算是撞车也要撞出个天女散花。让不同漆色的碎片分布在镜头中。
至于故事本身……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桑尼·海耶斯作为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上的传奇人物,被一场意外搞得一蹶不振,自此成为大家口中的传奇。三十年后在队友和老板的花式激励下重返赛道,老板的意思是让他“做大做强”,他的愿望是“再创辉煌”。
所以这么一看,确实跟《飞驰人生2》挺像。
中间还掺杂了一些友情戏,突出男人的运动自带热血属性。
国外有观点认为《F1:狂飙飞车》是一部“披着飞车外衣的西部片”,男一是“老牛仔”,男二是需要成长,且被男一调教的“小牛仔”,车队就是需要被牛仔们拯救的西部小镇,女主角则是西部英雄片必备的“红颜气氛组”。
其实说起来,大多数商业电影都是这个套路。
归根结底,谁更“爽”谁就赢了。
那《超人》爽吗?
也爽。
但“爽”点和《F1:狂飙飞车》不在一个圈层上。
02
“内裤反穿”不那么灵了
先看《超人》的故事主线:
三十年前,氪星即将毁灭之际,小超人被送往地球。化名克拉克·肯特(大卫·科伦斯韦 饰)。后以“超人”身份出道成为地球最强超人类,同时担任记者。每逢天灾人祸,超人必须找个由头离开,扒拉开衣服,露出胸口的超人标志,然后拯救地球人。
这部电影里,大反派卢瑟(尼古拉斯·霍尔特 饰)指使超霸想要击败超人,最后迫使超人与“正义帮”群侠联合对抗反派制造的巨型怪兽,更曝出更多惊人真相——
像是要拍第二部的样子。
目前该片北美口碑不算落后,毕竟作为DC诞生地,美国人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沉迷在各种超英漫画里。
中国观众看到的最早的“超人”电影则是1978年从美国引进的同名电影,当年扮演超人的是克里斯托弗·里夫(1952年9月25日—2004年10月11日),可谓是一代国人心目中经典的“超人”。
限于彼时的文化环境和影视制作水准,1978年版的《超人》在国内获得巨大反响,老一代人在武侠和人民英雄之外,第一次见识到了徒手扔汽车,悬空站水面,以及在街面上互扔电话亭的另类人物。
因此有那么一段时间,超级英雄或特异功能题材影视剧在国内特别受欢迎。随着视效技术的发展,直到2010年代后,漫威电影率先正式展开商业化操作开始全球投放,国内观众对各种超英同样如数家珍。然后……
大家开始比较故事创意和新意。
不知道是不是涉及到某些玄学问题,也可能漫威电影榨干了国内观众的热情。
DC系列电影在中国市场就是反响平平,甚至很多人都搞不清楚DC电影《正义联盟》里都有谁,“海王”除了本身IP外有没有在其他衍生系列里出镜。至于“绿灯侠”——
“小贱贱”永远是观众心中最好的“死侍”。
也只是“死侍”(还是漫威角色)。
“超人”这个IP不仅扛不动DC大旗,较之另一位“蝙蝠侠”似乎也相形见绌。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近十年来网络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让“超人”能混个脸熟,但角色印象一直停留在“内裤外穿、力大无比的怪汉”这一层面上。
二、近十年来各种超英你方唱罢我登场,都在拯救人类,按互联网术语说叫“站在风口飞猪”,如今风口没了,你又出来说你要拯救人类,不但观众不乐意,地球也不乐意。
总之,消费过度,导致审美疲劳。
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疫情过后,好莱坞纷纷制作缩水导致特效等各方面水准降低。
但这个说法有些片面,起码已上映的《超人》在各方面依然保持较高的特效水准。所以还是要从观众审美心态和社会语境里找原因。
03
英雄还得凡人当比较好
先说《F1:狂飙飞车》,严格地说它的故事简单,简单到一目了然,甚至主角痛苦回忆还没开始,就知道他一定会雄起。
这叫套路。
但观众都吃套路,没人蠢到看电影前学老佛爷,喊一句“我要洋人死!”。
编剧也不会,导演更不会。
那么问题回到“看电影图啥”这个本质问题上:
首先,《F1:狂飙飞车》不是小众观影群体的自嗨,更没有导演想要“表达”的矫情,同时没有说教(人家忙着赛车,没工夫说教),故事节奏传统,甚至有些俗套。但视效很爽,观众看它就是体验一把生死时速,然后和主角共情,牛哄哄地过了一把“翻身把歌唱”的瘾。
对了,配乐也很棒,汉斯·季默亲力打造十五首电影配乐。
就这么简单粗暴,不为“醋”包“饺子”。观众进来看,“爽”完回去不用写观后感,更不用拿到社交平台装X,只需各顾各地回味咂摸:
“恁娘哎!太刺激了!”
但能做到上述几点的电影有几部?
在连好莱坞都力求“正确”(尤其是迪士尼)的时代,想让观众不用礼貌且尴尬鼓掌的电影太少了。
最重要的是——
现在观众早被流媒体内容喂饱了,《F1:狂飙飞车》提供了在流媒体上享受不到的视觉刺激。最“气人”的是它居然不拯救地球,只拯救自己。
不“正确”地说,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环境里,观众早就失去了“兼济天下”的情怀。何况还是“内裤反穿”的超人。
理论上这两部电影都是以男性观众为主,讲颜值谁都不遑多让。讲故事则一个从凡人角度看人生,如同早年那句“过把瘾就死”,更适合现在观众的消费情绪。《超人》在如今的环境里多少有些生不逢时,甚至还不如《侏罗纪世界:重生》里戏份不太多的“怪头龙”。
可审美这回事就是这么奇怪,它暗合了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本引导下的消费趋势。
那些年里,一起打怪兽的超级英雄们就剩下一个不太被认可的“美队”,相比之下,“超人”这个IP进入中国市场的电影更是断断续续,根本形成不了稳定印象。
在艺术和现实之间,观众的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犹如约瑟夫指导的运镜一样:
别分神!别看那些有的没的!老夫带你过把飙车瘾!
观众左右观望后,还是遵从了内心:
“我”想当英雄,但不想当超级英雄。
这是一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