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永远不会落伍,观念才会。
作者|布赫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有一种观点认为,AI制作(包括角色表演)想要完全取代演员,至少还要等30年。
理由是现在的AI视频生成,是基于二维LLMs模仿的假三维物理世界。想要完全真实,就需要下一代AI,即AGI的技术成熟。
不过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现有的AI视频,已经可以淘汰大多数演员,同样基于成本对比,AI短剧的制作成本,也许只是传统短剧的1%甚至更少。
至于AI电影或长剧(制作成本),相较于传统影视剧的成本比例也许更低。
而未来的主流,是纯AI、AI 实拍、AI 3D。
不用AI降本增效的影视制作公司,以后也(肯)许(定)会被淘汰。
关于“真人演员是否会被AI取代”这个问题——
在初音未来火了这么多年后,其实已无讨论必要。
即便没有AI,CG动画也能让“演员”遵从导演意志实现从战五渣到超赛的转变。
全息扫描技术只需要一张面部建模,让现在的全CG电影与真人电影的成本至少在商业片领域已接近持平。但CG电影制作成本依然有大幅下降空间,它脱离演员档期安排和天气、场景使用时段、季节变化等因素限制,也摆脱了各种拍摄外的人情世故,更“甩”掉了每次拍摄时画面外的一堆服化道与场记外联,以及连带的食宿交通等成本。
上述这些,应该已经有人在目睹新技术革新后开始思考。
或许未来五年内,虚拟影视拍摄未必完全能替代传统影视,但它不断压缩的制作成本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条赛道。
观点认定的“30年”,也许对于现今的技术发展来说,用不了这么久。
01
技术革命ING
AI技术对于国内大多数观众而言,第一印象都是“猎奇”。
这种“奇技淫巧”相较于CG技术在公众视野中的展现莫过于各种社交平台上诡异又尴尬的动态展示,如在各种视频平台流出的素人AI作品,最开始是AI绘图,通过个人指令传输呈现具象的图画,接着是视频。大多数都可视为“会动的PPT”。
随后技术再次进步,“PPT”画面变得流畅连贯,人物动作也灵动了许多,但它识别不了汉字,也无法进行中文语音配送,其中便有大神开始利用这个痛点索性创作了很多奇绝的AI视频,如某站UP主“全冥制作人”制作的《新中式幽宫画卷》系列,看过的人都说——
阴间生活很美好。
但很快,常在网上冲浪的朋友会发现,AI技术又进步了。
今年年初,Google发布的Veo2就可以生成较好的拟真视频内容,目前处理复杂场景时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方案即如以前处理动画作品那样,分帧制作,运用系统指令细化场景内容。
未来两到三年内,这个问题相信很快也会被解决。
这意味着也许未来,普通人就可以用较低的费用购买大模型,然后在家里自编自导一部“大片”。而商业大片现在就可以利用已拍摄素材,通过AI生成一些本需要重拍或补拍的镜头,大幅降低拍摄成本和周期。
事实上AI表演的上限甚至比真人演员更高,因为真人演员再优秀也未必能在表演上做到面面俱到,AI却可以通过汲取大数据资料的学习优势让表演无限接近真实。
前不久开园的浙江某地AI虚拟影视基地正是这种趋势的印证——
它未必代表世界一流的AI制作潮流,但一定是国内目前已成规模的AI产业化影视拍摄流水线,真正实地到访的人会发现,任何宣传报道都无法取代实地考察时那种震撼与思考。
在全球最大的单体LED虚拟影棚里,任何能想得到的人与物都能通过AI系统操作转换为画面,虚拟制片则可以让每个人都能把设想的故事细化到具体的单场景,进而分析出所需的道具、角色和环境要素。
最重要的是——
生成的场景与传统影视剧拍摄相比别无二致。
对于行业来说,这种冲击力度很快也会显现。因为它有个“致命”的优势:
省钱。
同样的场景拍摄成本,传统影视剧人吃马喂几天甚至十几天都未必出一个镜头的效率,在AI系统加持下,也许一天就拍摄完成,所需无非就是一块银幕与若干工作人员。
尤其对于现阶段环境下的影视公司所处的生态来说,这个诱惑力太大了。
正如Deepseek的出现能够取代大量文案一样,AI虚拟技术能取代传统影视行业的哪些分工,这个结论不言而喻。
如果问为什么这么厉害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引发更广泛的关注?
答案也很简单:
相较于传统影视行业对渲染的理解,相关接待人员大多是技术人员。他们对“造势”要求相对简单,“上价值”的内容也有,只是缺少夸张的铺排。
但技术革命是实打实地在发生。
任何从事过影视拍摄工作并参与上游创作环节的人,都明白这种技术革命的含金量。
02
观念颠覆者
镜头转向消费市场:
未来的AI影视是什么样?
或者说未来的AI电影是什么样?
保守地形容,大概是——
某一天,一群人坐在影院某个影厅内,面对一块大银幕,戴上类似F35战机飞行员那种全息投影头盔,用手中的按键选择在单部“电影”中以主视角享受画面带来的视觉效果,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剧情,在“电影”中感受虚拟制片创造的世界。
对,就像《盗梦空间》那样,强大的技术体验让人无法分清现实与“电影”。
古人称之为“庄周梦蝶”。
另外,还有一个颇现代的词,即“元宇宙”。
看“电影”成了一种“去中心化”的娱乐。
可实现与现实世界在线交互的虚拟体验,包括享受时空性交互(即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虚实感受)、真实性(体验数字化复制与创造)和独立性(同一场景但又高度独立),终端还是依托平台的技术呈现,通过云计算和数字孪生等技术,支持沉浸式体验。
如果说以前“元宇宙”的概念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的话,不断进步的AI系统正在努力把这个概念变得越来越具体。
实际上“大家一起去影院看AI”依旧是一种乐观的想法。
如今全球同步的“娱乐消费私域化”趋势和技术的进步,结合流媒体对流量数据的精准锁定,让“未来还有没有影院”这个问题同样也越来越具体——
有人会说“视效体验大片是一般家庭影院和私人影院无法取代的”,那么同问:
如果AI技术再次进步,诸位又该如何应对?
今年业内已经出现了关于“影院放映场次上座率极低”的话题讨论,影院单片放映的经济效益直接与场次和上座率挂钩。
就像饭店以前追求翻台率,如今鉴于快节奏的工作及宅文化的年龄层扩大化,如果翻台率达不到,那么就追求外卖订单量。除了大酒店饭馆尚能勉力支撑水电房租和人力成本外,中小型饭店谁敢把“翻台率”作为KPI?
同理,影院能保证每年有几部视效大片“打满全场”?
《哪吒2》再厉害,也只能拖到6月30日。
其他任何一部电影,首先需要追平制作成本,然后再讲盈利。
在盈利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必须要求尽量压缩成本,AI虚拟拍摄首先满足的是制作方的市场痛点,然后满足消费者对“娱乐消费私域化”的心理诉求——
现有的放映技术同样可以承载大多数传统影院的观影诉求,甚至“量身定做”观影环境。
所以技术永远不会落伍,观念才会。
03
全民制作人
目前AI视频制作软件在技术素人层面的流通性已经超过行业内人士的想象。
较为流行的软件就有Open AI推出的Sora、快手大模型团队推出的可灵AI、阿里云推出的通义万相,还有Runway、VideoGen和OpusClip、Descript等。
Sora制作生成
这些AI视频制作软件可以用于音频转录、编辑影片、视频切片、屏幕录制和故事绘本等方面。它们在网上还有专门的培训指导与在线教程,售价低到0.10元,等于任何人只要有意向就能学到如何使用AI创作,拓展副业或干脆成本主业。
只不过现阶段,消费市场依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受众,也没有出现一部纯度较高的专业级AI影视作品。
但没有,不代表不会出现。
当年《侏罗纪公园》的出现直接收揽了全球观众对特效制作的注意力,随后的《阿凡达》更让国内观众连吃了近十年的3D大餐,甚至还出现过一阵“伪3D”满足观影的仪式感。而任何行业中,敢走出第一步的才是真正的赢家,追随者往往只能面对“三世而斩”的窘境。
如果现在抽出精力和时间,在国内社交平台上检索“AI短片”等关键词,再根据发布时间留意一下作品的内容和质量,也许会发现除了技术进步外,素人制作的“故事感”也更强,“演员”演技更趋向真人。
那么接下来,传统行业和领域的“仪式感”就会在某部AI大片降临下被颠覆。
我们要做的,也许只是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另外,希望这种领先潮流,是中国人自己发起的。
这是一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