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
自2020年起,FIRST青年电影展 与 vivo 开启深度合作。从杨庆导演的《当我们决定放弃的夜晚》到那嘉佐导演的《伶仃》,再到张大磊导演的《我们为何要做梦》,双方以影像技术赋能电影创作者,展开对手机电影叙事可能的多种探索,共同建构崭新的电影视听标准。
今年,一部《未来赞美诗》延续了这一探索的温情脉络。短短20分钟的时长,韩延导演以精简又质感十足的针脚编织了一个故事,由繁入简,功力愈发精进。
众所周知,韩延导演对生命和科技议题有着独到的敏感度。其“生命三部曲”(《送你一朵小红花》《我爱你!》《我们一起摇太阳》)便探讨了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并借由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试图唤起观众发自内心的正视和尊重。有着长片代表作的影子,韩延导演的新作《未来赞美诗》依然令人耳目一新。它如同一颗深水炸弹,让人观后久久难以抽离。这部短片延续了导演的一贯风格,将生与死、记忆的执念与对抗、科幻设想等诸多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看似是个体的、偶然的故事,却精准捕捉到了那些环绕在普遍现实之上的复杂情绪。
在《未来赞美诗》中,叶童老师再次以老年人形象出镜,却比在《我爱你!》里的角色“清醒”了许多。这一次赵欢欣(叶童 饰)不仅仅是一个腿疾缠身、渴望解脱的老人,更是一位时刻游离在崩溃边缘的母亲。短片前段,为了让母亲安心投入治疗,儿子李星云(张新成 饰)辛苦打工以支付医疗费用。转瞬间,一场意外事故让母亲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去至亲的恐惧结结实实地落在了一位无限靠近生命尽头的母亲身上。
毫无疑问,人物身份的反转是韩延导演颇为擅长的技巧,虽然残酷,却能提供意想不到的错位视角。
在《送你一朵小红花》里,教会韦一航珍惜当下的马小远先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我爱你!》中,空巢老人常为戒和孤寡老太李慧如在旁观了一场悲剧之后选择勇敢面对晚年生活,无畏生死。
在《我们一起摇太阳》中,视角在吕途和凌敏之间反复切换,他们互相鼓励着“活下去”。
而在短片《未来赞美诗》中,离世的儿子仅以记忆残影存留,血肉俱全的是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她不知如何与自己和解,也不知如何继续生活,唯有借助一片需要不断付费的芯片饮鸩止渴,最终她花光了儿子留下的治疗费用,可一旦回到现实世界,痛苦便悉数袭来。
客观来讲,这个科幻设定不算新颖,全看在怎样的叙事节奏中应用。回看韩延导演的长片作品,科幻元素往往呈现出对人性的双重影响,但因对类型探索保持着高度的开放性,韩延的电影往往兼具视觉效果和主题表达,甚少作为批判的砝码,而是推动着困境中的个体意识步入开阔。以短片为例,非凡创意体现在科技公司为员工提供的一小时福利——“重复5秒”功能。儿子一次次推门而入,现实与虚幻被残酷隔离,躲藏在衣柜中的母亲则是一个相当精准的意象,隐喻了所有无法和解的情感与拒绝踏入未来的僵持。
这个《黑镜》般的设定其实带出了些许哲学层面的启发:在未来,科技的发展会让祭奠亲友的方式迭代吗?一旦人们拥有了靠近逝者的机会,是否相当于走进了又一个吞噬希望的黑洞?那么用科技掌控人的记忆会不会成为新的剥削手段?
为了兑换进入女儿记忆的机会,王顾问变成了记忆芯片的销售员,更多消费者因他的执念而入局,由这一人物所延伸出的道德议题同样复杂而深刻。人们看似借助科技找到了答案,其实只是被迫转换角色,他们通过腐蚀自己的生命体验来换取记忆,做了记忆的寄生虫。在这样的未来世界,情感将被计价,而我们很可能因为资源的稀缺而执着于更加唯我的痛苦,丧失对他人痛苦的共情心理。
当逻辑清晰的高概念设定打好地基,接下来必须有表演支撑。其中一场戏份,母亲在儿子的记忆里亲眼目睹了那最痛的时刻——儿子被高空坠落的巨物砸得粉碎。此刻镜头正对着叶童,她的脸部及五官一点点崩坏开来,像一张被撕碎的纸。正是凭借着如此精湛的表演,叶童将人物和故事从科幻拉回了真实的人性维度。她的眼泪、肢体动作,甚至是眼神中流露出的细微情感,能让观众瞬间进入破碎的心理世界。
然而,尽管短片中充斥着“痛”的体验,片名却平静得令人费解——“未来赞美诗”。
在短片中,这是一段由流浪诗人不断朗诵的诗,他疯魔的语调如同抽走空气的泵,又似落下的铁锤,让人心无从逃匿。但从立意上来看,这其实是一次“回归原始”的温柔想象。韩延导演再次构建了真实的人物关系与生活场景,让抚慰个体情感成为可能。正如其过往电影的结局一般,观众看到了转机,“未来赞美诗”是流浪诗人悲壮的自我救赎,它夹杂着遗憾、愤怒和恐惧的余烬。这个脖子上被插满了芯片的“未来社会底层人士”手握真正的答案,他用最原始的呐喊为痛苦之人驱散迷雾。
在韩延导演的镜头下,那些看似沉重的生活片段被巧妙地编织进影片之中。这些片段并非简单地呈现生活的苦难,而是以一种深刻而细腻的方式,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们所调动的也不仅仅是观众心中的恐惧,更是一种不断蔓延向内心深处的对话。这种对话仿佛是一场灵魂的触动,让观众在黑暗的影院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共鸣。
或许惊喜更在于,这部短片并未借助专业的电影设备拍摄,而是全程由 vivo X200 Ultra 完成,配备三颗大底镜头,能够实现全焦段 4K 影像覆盖,这使得在超广角和长焦拍摄时,不会因塑料画质和色彩瑕疵而陷入尴尬出戏的境地。此外,拍摄设备的轻便性和防抖性能的提升也减少了拍摄某些镜头时的阻力,让演员的表现力更加自如。正因如此,《未来赞美诗》在视听调度上散发电影质感,即使在衣柜这样狭小的空间内,影片也能巧妙地刻画出母亲的视角。
而超广角镜头的运用既适合模拟外来者进入记忆的上帝视角,又能渲染有别于人类正常视野的超现实感。但用得最好的地方还是那个灾难性一刻,母亲在画面中央不过小小的一“粒”,凸显出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与渺小。
韩延导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有好的故事和创意,手机也可以成为讲述故事的利器,因为它的性能已经为专业人士保留了足够多的选择空间。可能在未来,我们不会再焦虑于电影是否会被短视频取代,只要“电影感”和“电影思维”是鲜活的,电影就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迭代而消亡。
在这个迷宫般的人世间,个体无不受困于爱与痛,挣扎于残存的生命之中。韩延导演的作品敢于从绝境起笔,但不急于给出明确的审判。他每每画下一个问号,意在引导观众去思考那些与自己相关的人生命题,而电影的力量正在于能够将那些被我们所逃避的人生时刻,那些不敢面对的情感和经历,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呈现出来。
FIRST青年电影展和 vivo 合作的科幻短片《未来赞美诗》现已在全网上线,让我们停下脚步,驻足观看,并重新审视生活的缝隙。生与死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存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映照。而“生死观”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其实真正决定了我们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看待他人的一生。曾经感到恐惧和孤独的时刻会变成一首赞美诗吗?
无论如何,请继续追寻心中永恒的温暖之光吧。
/TheEnd/
这是一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