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看 瞧瞧看

跟剧地|曹译文导演分享《藏海传》的幕后故事

来源:网易   发布时间:2025-08-01   浏览次数:345


7月30日,由《影视圈》主办的“跟剧地”首期线下活动于电视剧导委会导演书社正式开启。活动特别邀请古装传奇剧藏海传》导演曹译文亲临现场,畅谈这部爆款剧集的幕后故事,并分享对当下行业趋势的观感与思考。

据猫眼最新统计,《藏海传》自5月18日开播以来,累计有效播放量已突破21.16亿,成为今年上半年当之无愧的爆款剧。从央视8套和优酷视频首轮播出到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的1.5轮,再到目前在安徽卫视、福建东南卫视的二轮播出,《藏海传》热度持续不减,呈现出强劲的“长尾效应”。海外播出成绩同样亮眼,该剧通过Disney 实现中国内地同步上线,霸榜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在知名影视评分网站IMDB上开分9.1,是2025年中剧开分top1,后续最高分涨至9.5。

郑晓龙、曹译文,一老一新两代导演共同缔造了这部国剧精品。《藏海传》以复仇为主线,融合了悬疑、权谋等元素,通过主人公藏海修习纵横术与堪舆营造,智斗奸佞、探查真相的故事,展现了个人从复仇的决绝成长为对苍生的守护,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制度的黑暗与冷酷,体现了创作者对历史权力结构的深刻思考和批判。除此之外,剧集巧妙融入榫卯、皮影、昆曲等非遗文化元素,在美术、摄影上追求极致的呈现效果,营造出如国画般的东方美学意境,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双重突破。


(导演 曹译文)

曹译文,导演,北京人,毕业于南加大电影学院。 2020年,由其执导的电视剧《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简称《相遇别离》)播出 。2025年,由其担任导演的古装剧《藏海传》播出。

一、从长尾效应到国剧出海

1.《藏海传》是古装传奇,不仅播出期热度高涨,二轮热播也展现强劲长尾效应,成今年长剧爆款。作为导演,您认为这部剧如何同时实现了播出期的爆款效应和播出后的长尾效应?

曹译文:我们经常听到评论用“高开低走”或“低开高走”来评价一部剧的表现,而您所说的播出期的爆款效应和播后的长尾效应可能是说《藏海传》是一个“高开高走”的播出效果,这也体现了这部剧对观众的持续吸引能力,我们特别欣慰观众能喜欢这部作品。因为现在观众的选择太多了,可以看电影、玩游戏、刷短视频,要让大家一直追剧其实挺难的。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剧情够不够吸引人,能不能让观众坚持看到最后。现在很多剧会把重心放在前十集,这样虽然开头吸引到了观众,但如果后续人物关系没有新变化、主线也不推进了,观众也就没兴趣看了。


《藏海传》的题材具有优势,它的悬疑感很重,也有权谋元素,编剧在剧本中藏着写,让大家愿意跟着去猜。播出之后网上也有很多野生编剧在脑洞大开,这种悬疑类型、解谜类型,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因为观众会被其中的各种“钩子”带着走,观众在看剧的过程中参与推理,代入感和沉浸感自然就增强了。强互动所带来的参与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观剧形式。我看的时候也会关注弹幕,了解一些关于剧的反馈,以及看一些观众自发做的二创视频,还是有挺多收获的。

2. 播出数据、行业口碑再到更深远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大部分影视作品可能只达到了第一或者第二个维度,但《藏海传》则是三个维度都做到了。您是如何看待这些维度之间的关系的?

曹译文:肯定先得有数据和口碑,才会产生文化层面的传播和社会价值。所以,还是需要好的内容才能收获观众的口碑,大家喜欢看,被吸引进来看,才会成为“自来水”,或者说愿意去推广,做二创、做解读,这样就把里面的文化元素体现出来了。《藏海传》有一个优势,就是堪舆风水等元素,包括陵墓的建造、探险等,从剧本阶段,这些设定就给了我们一个很新颖的角度,也提供了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我们在创作时最看重的一点是,这些文化元素必须和主线情节融合,不要脱离复仇的主线,不能说为了展示传统文化而不顾故事情节。接下来才是怎么把它们呈现得更好,比如在细节真实可信的前提下,制造一些视觉奇观。《藏海传》里有一段皮影戏,皮影大家都不陌生,但我们换了一种处理方式,让它来交代环境和人物关系,视觉上做了放大处理,营造了一种类似现在影院IMAX的感觉,效果非常好。另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做的是文化传承。戏里也有一些超自然现象,比如观星占卜、将星陨落这些说法,我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它们落地,怎么科学客观地看待它们,但是又能把戏剧冲突和戏剧效果保留下来。

3.《藏海传》已然成为“国剧出海”的代表作之一。您曾在南加大学习电影制作,从影视创作与市场的角度而言,如何看待国内外文化交流及中国文化出海现象?

曹译文:《藏海传》在海外传播的影响力之大、之广,这是我们一开始没有想到的。做项目的时候不会考虑那么多,但是这个项目肯定是有海外传播的优势。为什么好莱坞的电影在全世界流行?我认为,文化一定要包装成一种易于被广大观众接受的形式。首先,是让大家感兴趣,愿意去看。为什么《卧虎藏龙》当年在全球产生那么大的轰动?虽然电影里面的侠义精神对于外国人是比较陌生的,但武侠片最核心的是情感---情与仇,这是共通的,全世界的人都能理解。

像《藏海传》也好,《黑神话:悟空》《哪吒》也好,还被赋予了“东方的神秘气质”,其实大家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展示了我们独有的东方美学。所以,我们在内容创作和视听表达上都要兼顾,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深度,另一方面也要放大它的神秘感和美学价值。这种神秘本身就非常吸引海外观众。

另外,现在我们的影视、游戏、音乐制作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不管是画面、音效,还是整体制作质量,其实已经有能力达到很高的水准。我们用最先进的技术讲述中国故事,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

二、《藏海传》的幕后故事

4.您的第一部作品《相遇别离》是都市悬疑爱情剧,而《藏海传》是古装传奇大剧——两部作品在叙事逻辑与视听语言构建上差异较大,您如何成功切换创作思路?

曹译文:《相遇别离》首先是用 AB 视角,即男主和女主的视角去补全一个事件,交代出更多的信息。这是我最“嗨”的一个点,它的考验就是需要一集讲两个视角,同时又得去做平衡,比如说前一半是A,后一半是B。这个剧在剪辑上还是挺有挑战的,最后做下来我觉得效果还是可以的。


《藏海传》则是完全不同的类型题材,古装谋略、悬疑探险,在这样一个强情节、强设定的前提下,我首先要考虑的是把这个故事扎实地讲好,《藏海传》最需要做的就是平衡。因为南派三叔和编剧赵柳逸给到的这个剧本,有一个非常新颖的设定和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但是它也有一些飞扬、跳脱的情节和元素,我们需要在一些地方想办法让它落地。不管我们是把时代背景最后落地参照明朝,还是用科学的方式去解读和呈现那些看起来有些超自然的元素,都是在做改动的同时希望最大程度地保留这些有趣的部分。所以我们说这两者要做的平衡是这个戏挺难的事情。一旦处理的不好,要么失去了吸引人的元素,要么就太飞了、没逻辑了。

5. 为何选择故事的架空背景更多的参照明朝而非其他朝代?复盘剧本阶段,最关键的打磨或调整是什么?

曹译文:虽然我们是一个架空的设定,但你仔细看它的内容,就会发现很多细节都在对标明朝。比如有“木匠皇帝”、宦官当权,还有内阁制度。一方面,它(明朝)在当时是有着比较完整的体制系统;但另一方面,它也暴露出很多深层的弊病,比如藩王作乱。像我们这个故事里的权谋、朝堂的元素本身和明朝就比较契合,参考明朝会容易有一个比较好的展现,尤其我们最后铺的“临淄王”那条线,虽然没把它放到明面上去直接讲,但它作为一个埋在底下的暗线,为整个故事提供了一个更厚实的文化背景。

就像当年郑晓龙导演做《甄嬛传》,虽然原著是架空设定,但电视剧始终坚持要有历史依托,于是把背景放在了清朝。那个故事虽然看起来讲的是爱情,但核心其实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帝王制度的批判。《藏海传》也是一样的,虽然朝代架空但实际参照了明朝,不管是服化道、美术设计,还是官吏体制,都有了可以参考的历史依据,整个制作就有了方向感。而且这样也能更好地承载和升华我们想表达的主题,不仅仅是个人的复仇,而是对封建帝制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导演 曹译文)

6. 作为一位注重细节的导演,您能否结合剪辑、混录等环节,举例说明《藏海传》在后期制作过程中有哪些精心设计?

曹译文:其实我最喜欢剪辑,因为我觉得拍摄就是一个“备菜”的过程,你真正把它最后呈现出来其实是靠剪辑、靠后期。我特别建议导演要重视后期,尤其是剪辑。它不仅是一个二次创作的机会,还能弥补前期拍摄中的一些遗憾,甚至帮你加分。不止剪辑,像混录、声音设计等也都非常重要。我们这次的剪辑过程其实并不算特别困难,因为我在拍摄期间就一直在打磨剧本,对每一场戏的情节衔接和整部剧的结构都非常清楚。在现场拍摄时,我是带着剪辑思维去拍的,这样能省下很多时间。

7. 郑晓龙导演是您的师父,您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曹译文:跟郑晓龙导演学习最多的地方就是对于文本的把握,他一直特别强调影视作品的文学性,也就是说,作品里必须得有精神价值、有文化内涵、有人文关怀;第二个就是对细节的追求,尤其是在表演层面,也体现在与演员沟通上——如何让演员能够理解角色,然后去还原角色内心深刻的东西。我在这些方面都跟他学到了很多。

三、行业趋势与未来的创作规划

8. 现在长剧面临很多挑战,年轻导演成长也更难了。作为导委会的一名会员导演,也作为90后青年导演,能否谈谈对行业趋势的思考,以及个人成长方面的感悟?

曹译文:长剧的挑战,今年我感觉尤其明显。任何媒介或者任何内容、形式都有它自己的合理性。市场也好,观众也好,还是会越来越细化。但是长剧的创作方向和市场,我认为是在一个收紧的状态,而且是在一个更精细化地划分观众的过程中。我们确实需要不断地去了解现在市场中大家的喜好是什么?这个风向是什么?这个是不可避免的。

还有一个核心的就是,不管你做什么项目,做什么题材,你得扎根在自己的文化表达里,得有你真的想说的东西。虽然有时候也挺无奈的,未必每次都能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题材,拍摄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限制,比如情节的把控、演员的状态、拍摄条件等等,可能你无法做到完全主控,甚至很多时候挺被动的。但这时候就要看你的“底线”在哪儿,那些你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是不是还能保留下来。

我一直说自己是一个很“懒惰”的人,我得看一个故事自己感不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的话,其实我是很难去进入创作环节的。所以我觉得,创作最重要的还是你得清楚什么东西真正吸引自己。每次我在拍戏遇到困难或者陷入困惑的时候,我都会回想:当初为什么想接这个项目?第一次读剧本时是什么感受?那时候我就是个观众,是因为哪一段让我“嗨”了?不管是兴奋还是感动,别忘了最初的选择。


(活动现场)

9.《藏海传》是您执导的第二部作品播出后深受观众喜欢,一刷二刷,甚至N刷看不够。那么拍摄古装剧,最大的点是什么?

曹译文:一个剧,播出之后口碑的好坏跟导演是有直接关系的。因为每个问题都是你给的答案。这个表演好还是不好?都是你喊的“过!”,这就会让我们逼着自己不能松懈一点。拍古装剧我觉得最难的就是台词,加上我们参考明朝,比如官吏制度;甚至包括圣旨该怎么念、该怎么写;包括一些成语……有些拿不准的我们就自己去查资料,保证剧本里面没有明代以后的成语,都是明代以前的。我认为这些努力是有用的,观众会发现我们的用心。

10. 接下来最想尝试什么类型的作品?是重复自己,还是去寻求突破?会不会担心有一些风险。

曹译文:我也在考虑,是不是可以尝试做一些集数短一点的剧,就比如说十几集的那种精品短剧,也许那个时候又跟长剧的创作思维会有一点不同。现在我还是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我还年轻,没有太多包袱,这个阶段没必要给自己设太多条条框框。对年轻导演来说,勇于试错更重要。后面有些项目我也在看,还没有定下来,如果真确定了,会跟大家分享。



THE END
564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登录账号
网站公告

这是一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