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最好的战争片
最近《南京照相馆》上映,票房很好,看最新的消息,是快接近20亿,预计最终会达到40亿。豆瓣的评分也很高,8.6,这在一众战争片中很难得,超过了5年前的《八佰》。
我觉得不单是因为影片本身的题材让票房和评分冲高,确实是导演申奥和演员都表现极其出色。我个人认为,这电影应该是最近十年内同题材电影中拍得最好的。
过去同类题材的影视剧,很容易变形,要么过度煽情催泪,要么夸张极化。这类电影因为有不少导演是按“命题作文”的套路来拍的,所以经常用力过猛,就好像过去的戏班子向老佛爷献礼似的,诚惶诚恐,手法和表达都过于谨小慎微。
具体我不做批评了,《南京照相馆》很好地克服了同题材电影的弱点,好多人用到了“克制”一词来形容,但我更愿意用“写实”来形容,不是说它对历史的写实,比如展现了很多真实的血腥场景、照片之类,不是这个,是它对人性的写实,人物因此显得非常立体、真实可信。
比如电影中对演员王传君饰演的汉奸王广海一角的刻画,就非常成功。
王广海一方面在日本人面前当狗,甚至觉得“日本不会输”,但另一方面他救老婆孩子、救情人,如果可以还救几个同胞。他的情人林毓秀提醒他,如果日本人将来输了怎么办?他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但很快,他就想到“自救”的办法,说就算日本人输了,他也可以把日本人的情报全部交出去,这样就可以留一条“活路”。
在面对巡警宋存义和日本人池田生死决斗那一刻,他全部复杂的情绪都集中爆发出来。他不敢帮宋存义,因为害怕正从远处赶过来的日本兵把自己杀死,但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帮企图搬走南京明代城墙砖的池田,被打得奄奄一息的池田想爬到他脚下拿地上的枪,他一脸漠然。
跟过去的汉奸角色不一样,王广海的形象非常复杂,不是一味的坏和蠢,是欲望、求生意志、自作聪明和算计的综合体。
此外,电影刻画的人物形象,也不是完全固化的。几乎所有主角,都在这场战争中经历了一场大蜕变,包括苏柳昌、宋存义、林毓秀、王广海、照相馆老板老金,甚至那名日本的摄影师伊藤,这些人,有的从懦弱变勇敢,有的从冷漠变愤怒,像伊藤,从一个富二代摄影爱好者变成了视死亡为数字、胶片的恶魔。
对了,我还特别欣赏这部电影中不同时空画面穿插交汇的手法。比如宋存义和池田打斗那场戏,宋中枪英勇就义之际,穿插的是老金和孩子在煤油灯下阅读宋存义留下的遗言的镜头,那遗言写着:“抗战必胜,中国万岁,宋存义。”
总之电影非常优秀,大家可以去电影院看看,我就不剧透太多了。接下来,主要讨论点电影之外的一点事。
就是近年来如此难得的一部电影,但不知道为何,电影上映后,却也引发了许多电影之外的争议,让我颇感意外,比如有人质疑,说这电影是不是在搞仇恨教育,是不是反日宣传?
印象中,过去《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八佰》等同类型题材电影上映时,类似的争议好像没那么多,可能有但极少,但这次我却看到了不少。难道,真的是因为《南京照相馆》拍得太好太真实,戳中了某些“反思怪”心底的“不安”?
针对上面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认知,给点不成熟的小思考。
所谓“仇恨教育”?
要搞清楚《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搞仇恨教育,首先就要弄清楚啥叫仇恨教育,真正的种族和家国仇恨,到底怎么教育或煽动起来的?
刚好,大概半年前,我完整地阅读过美国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1992年出版的《基辛格传》。艾萨克森,大家都知道吧,他就是写《乔布斯传》以及前几年出版《马斯克传》那个人,是前《时代》周刊的总编辑、CNN总裁。
为什么要提《基辛格传》呢?因为基辛格就是犹太人,他小时候是在德国长大的,差不多上中学时才跟着他父母来到美国定居。他在德国做小孩时,希特勒已经登台了,所以他是真正体会过啥叫“仇恨教育”的。
根据《基辛格传》记载,小时候的基辛格,受尽了种族歧视和压迫,他上街时,都不敢和迎面走过的非犹太人对视,路上碰见了,习惯性穿过马路,绕着走,因为不绕的话很容易挨揍。
大街上的商店、学校、俱乐部、政府机构,乃至公园、酒吧,到处都贴着“禁止犹太人入内”的标牌。犹太人在经商、职业选择、政治参与方面,不用说,也是有诸多限制,更别说婚姻了,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几乎不可能通婚。
基辛格小时候很喜欢足球,但体育馆也不允许犹太人进去。他又特别想看比赛,所以就跟小伙伴假装非犹太人,混进去,被发现了怎么办?用他自己话说就是“大不了挨一顿揍”。
与此类制度、物理上的歧视性安排、隔离相配合的,是当时德国大众媒体、影视剧、学术机构、历史教材,也对犹太人搞全方位的贬低、贬损,将他们视为邪恶的、不可信的、“脏东西”和“细菌”等。
所以什么叫仇恨教育?
简单来说,真正的仇恨教育,以及由此而生的种族仇恨,是从学术到制度安排上系统性贬低隔离和压制一个种族,以至于其他人对他们产生生理性厌恶、歧视、排斥,乃至不将他们当同类或当人看待。
在基辛格小时候的德国就是这样。当时,就连不懂事的小孩,也对犹太人产生生理性厌恶,不愿意接触,远远看见了,捂着鼻子,觉得他们“臭”。
基辛格和弟弟,想要上当地的国立中学,却遭学校拒收,只能上犹太人专属学校。他父亲,也因为犹太人身份,失去了引以为傲的教职。他们一家人在臭名昭著的“水晶之夜”事件爆发前三个月,幸运地逃离了德国。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一两部纪实类电影,是绝无可能达到所谓仇恨教育目的的。
《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幕,是最后刘昊然饰演的苏柳昌,被嘴上说以“朋友”待他的日本人用长刀刺中胸膛时,他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们,不是朋友,不是”。
——我很喜欢电影中刘昊然的眼神(我不清楚是演员自己主动这么演的,还是导演安排的),注意看,真的没有半点仇恨、怨念,只是对“不做人非做魔鬼的”日本人的可怜和嘲笑。
另外电影最后打出的字幕“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也是我们在各类讲近代屈辱历史书籍、影视剧中能看到一句话。
这句话,不止用在二战抗日这段历史上,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也会用在讲八国联军、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历史影视剧、历史著作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这句话。
为什么?因为中国人学历史,从来没有特意要仇恨哪个种族或国家,相反,多数时候,中国人的历史,一直都是“自省的”。
我们从各类历史题材的电影、书籍中吸取历史教训,是“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用更朴素的话说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而不是“日本人卑鄙”、“英国人不好”,又或者“美国人根子上就是坏的”之类的东西。
再说制度安排上,大家有见过我们国家设立了什么排日的法案、规条或制度吗?尽管日本人杀我们同胞,屠戮我们的前辈,我们绝对有理由对他们提高三分警惕。但二战结束这么多年,你见过我们出台过任何歧视或排斥日本人的法律或制度没有?
事实上,我们不仅不排日,反而还非常优待和尊重日本人。
改开之初,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奉日为师,引入日本的投资,学习他们的技术。
文化上,很多80、90后还记得,我们看过大量的日本动画片、电影,像什么铁臂阿童木、机器猫,还有宫崎骏一系列的动画电影,以及《灌篮高手》《小丸子》《海贼王》……太多了。
政治上,我们也很早就与日本人建交,尽管我们一直对他们的某些右翼高官“拜鬼”表达抗议,但真正友好、理性的日本官员,我们哪次不是以礼相待?
所以一部纪实类的历史战争片的上映,怎么会突然扯到“仇恨教育”?说实话,我是有点没太明白其中有什么必然联系。
现实中,确实有些极端的人砸日本车。但这些人,也因此犯了法,坐了好多年牢,这说明我们官方制度是不鼓励这么做的。而且,那是极少数的个例,哪里够得上系统性的贬低和排斥?
二战前,日本倒是曾实施过大量系统性排华的制度、政策,比如像印在日本钞票上的那个学者福泽谕吉提出的“脱亚论”,不就成了日本的官方政策吗?将中国、朝鲜视为“野蛮未开”的“恶友”。
1899年,日本颁布首部《禁止华工入境法》,限制华工在日居留与就业,1927年的《对华政策纲领》宣称“满蒙非中国领土”,建立伪满洲国后,在东北设立“思想犯罪法庭”,惩罚传承中华文化者,教科书删除中国历史,强制日语教学,灌输“效忠天皇”思想。
以上这些,才是真正的仇恨教育。也正是这类常年累月的仇恨教育,酿成了后来日本人对中国人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人的罪行中,南京大屠杀已经算是比较靠后的了。早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期间,日本人就曾借地震混乱之际,屠杀700余名华侨、3000人被强制收容、遣返。
所以平心而论,相较而言,我们何曾排斥或系统性贬低过日本、日本人?完全没影的事。
历史教育的盲区
写这篇文章时,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说这部电影很有必要去日本公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如果能将这部电影引入日本,让日本人接受点真实的历史教育,而日本政府借此反省历史过错,取得太平洋地区各国的原谅,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当然,这个提议无异于天方夜谭,但这也让我想到我们国内的历史教育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盲区,就是过去我们的历史一直都只是面向国内的读者、观众,很少考虑包括日本、西方在内的国外读者、观众的需求。
但要知道,像二战这段历史,从来不是单纯的民族史,而是国际史,因此更需求国际视野,国际渗透力。
很多人都知道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这部著作。这书为什么重要?我觉得有一个理由就够了,因为这书最早是用英文写的,很多西方人了解南京大屠杀,就是通过这本书。
现在国内不少人,对大量抗日影视剧有点排斥,因为他们觉得拍太多了。但真的多吗?日本人没有道歉,我觉得就不多,这段民族的苦难史,本身也是人类的苦难史,如果只是我们自己了解,我觉得就不够。
现在比较悲哀的一件事,是像南京大屠杀这样人类史上最严重的暴行,不仅许多西方人、日本人不了解,或被蒙蔽,就连我们国内不少家长也认为,这样的历史已没有必要再告诉孩子,认为这是仇恨教育。
那为什么要把日本人对我们犯下的暴行,告诉全世界呢?
我刚说了,日本侵华,本就是整个二战史的一部分,不单纯是民族史,这是理由之一。事实上,讲那段历史,本就避免不了涉及国际友人、国际因素,因此不能把它当成纯民族史来讲述。
其实最近一些年的二战影视剧,许多导演也不可避免地引入国际元素,比如《南京照相馆》里头,最后记录日本人罪行的照片,就有交给西方记者的镜头。
还有2011年上映的《金陵十三钗》,讲的就是中国人在一所美国人设立的教堂避难的故事,该影片当年获得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影响力超出国内。另外2023年上映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讲的是中国渔民救助1816名英军战俘的真实故事,影响力也非同小可。
当然,还有更早前的《拉贝日记》以及《黄河绝恋》,也是类似。
我们将大屠杀历史讲给全世界听,并不是说要讨好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是只有把民族的苦难史融入国际史中,才能争取到更多文明的力量与我们同行,才能最终形成更大的合力,共同对抗暴力、野蛮和丑陋——这是人类的公敌,不只是我们的敌人。
讲述本身是有力量的,当年日本人轰炸中国内陆,还没有轰炸珍珠港之前,美国政府一直无动于衷,是大量的记者将日本人的暴行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才争取来更多国际同情,以及海外华侨的资助。
——这其中,当年老蒋的好友、《时代》杂志的创办人、在中国出生的亨利·卢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关于卢斯的故事,可以参考我写的《咆哮年代启示录》一文)
1937年日本人轰炸上海,将上海火车站炸成废墟,1500多名正撤往内地的平民伤亡。《赫斯特新闻社》记者王小婷,目睹了这一惨状,拍下一张揭露日本法西斯侵略暴行的著名照片:一个刚被救出的孩子,坐在废墟前无助地哭喊。
这种照片后来被《生活》杂志刊登,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关注,据说至少1.3亿人看过。而《生活》杂志就是卢斯公司旗下的刊物。
后来宋美龄访问美国、上《时代》封面,以及老蒋多次上《时代》封面,争取美国人支持、拿到罗斯福《租借法案》的贷款、援助,应该说亨利·卢斯和他的杂志,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将中国的抗日史,以及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传播到全世界,为什么那么难呢?这里头有些历史原因。
众所周知,整个二战史,太平洋战区就一直被美欧所边缘化,当时欧洲战场才是重点。这种边缘化,从当年美国《租借法案》的分配方案就开始了。老蒋费尽心思,也只拿到整个《租借法案》3.2%的援助,大头被英国拿走了,占比62.7%,其次是苏联,拿走22.6%,再次是法国,拿走6.4%,最后才是中国。
太平洋战区,一直不受重视,导致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也很恼火。他多次公开抨击华盛顿高层“重欧轻亚”政策,称太平洋战区被刻意忽视,势必将导致日本坐大,重创美国——最后果不出他所料。
当时欧洲战场消耗70%以上的资源,而太平洋仅获不足15%,导致麦克阿瑟驻守的菲律宾防御薄弱,用35架轰炸机对抗日军数百架战机,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逃亡至澳大利亚。
一个被边缘化的战区,宣称、历史叙述,自然也会被边缘化。但二战结束后,为什么日本侵华这块历史,还是被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边缘化呢?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故事了。
二战结束后,全球迅速进入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而日本的地理位置,刚好就处在中苏周边,因此被美国当做冷战的前沿阵地,被老美当私生子一样扶持,所得到的援助比欧洲还多。尤其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时期,日本吃得肚圆肠肥,经济迅速膨胀。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美国才中止对日援助。——比较有意思的是,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日本高速增长的经济戛然而止。所以有人说,冷战结束有两个输家:一个是政治上的苏联,一个是经济上的日本。
但也正是因为冷战叙述,被老美放在了二战历史叙述之上,加上它袒护日本,日本侵华历史尤其他们在中国犯下的大屠杀的罪恶,想要传播到国际上,难度自然也就加倍了。一直到今天,这一局面,老实说也没完全打破。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自己还不努力宣传、传播和讲述这段历史,它是真有可能面临被人遗忘乃至篡改的风险的。
我觉得将民族的遭遇、苦难历史传播到全世界这方面,真要多向犹太人学习。他们的宣传渗透能力堪称恐怖,从学术殿堂到好莱坞电影,各种渗透,反复讲述,不厌其烦。
以至于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形成了一整套二战故事叙述模版、禁忌,谁要是不尊重、否认犹太人被纳粹屠杀的这段历史,基本也就跟恶魔无异了。
当然这里面,犹太人自己确实也很有本事,像拍摄《辛德勒名单》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是犹太人,还有我之前写的《美国第一邪教》提到的导演波兰斯基,也是犹太人,他拍摄的《钢琴家》,获得2003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讲述的也是二战时犹太人遭迫害的故事。
在好莱坞,类似的善于讲述二战中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的导演很多,相关影片也多如牛毛,不过我从没听人说“够了”,可以说是常讲常新。
学术方面,像犹太学者汉娜·阿伦特写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极权主义的起源》,一直到今天也是全球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必读书目。她提出的“平庸之恶”的概念,从学术领域传播到大众文化,影响力之广之深,岂止是一部电影比得了的?
不像二战时的日本战犯,至今还被日本人供奉在所谓的神社里,德国的刽子手纳粹,早就被犹太人牢牢地钉死在历史耻辱柱上了。相较之下,一声叹息。
结尾
最后想说,真心希望有更多《南京照相馆》这类好电影出现。我们不仅要反复讲述那段历史,更重要的是讲好当年的真相,不仅要讲给我们自己听,还要讲给全世界听。
历史底片上定格的不只是逝者的容颜,更是人类承受的集体创伤。尤其在暴行被刻意掩盖、选择性遗忘的当前,更需要《南京照相馆》这样的好作品出现。“不遗忘”不是沉湎仇恨,而是守护文明的底线,历史不容忘却,未来才能远航,而真相若刀剑,出鞘方护生。
作者:左页,蓝钻故事主编
这是一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