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作为四大名著中最无可争议的一部,《西游记》的地位就不用多说了。
而在多版《西游记》影视作品中,最受人们肯定的始终还是86版,即由杨洁导演,由六小龄童主演的《西游记》。
那你又是否知道这部《西游记》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其实也离不开杨洁导演的历史功底呢?
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她给弥勒佛加的一句话。
一、多加了一句话
《西游记》虽然是一部神魔小说的体裁,但作为取材于唐代,成书于明代的文学著作,如果想要拍好的话,那么也必须要对历史拥有足够的了解。
很遗憾,在诸多与《西游记》有关的影视作品中,似乎能够把握这一点的并不多。
86版《西游记》在这一点做得就很好,比如一些原著中没有的改编,更是展现了杨洁导演深厚的历史功底,
至少能证明杨导演对与《西游记》有关的历史,那真是吃透了。
尤其是86版《西游记》大结局中,弥勒佛的那一句话。
对于《西游记》的大结局,想来大家应该还有印象。
当唐僧师徒好不容易来到大雷音寺后,却因为佛度有元人的缘故,所以如来佛祖的两位秘书,迦叶和阿难只给了唐僧师徒一堆无字经书。
好在燃灯古佛派出了白雄尊者,这才帮助唐僧一行人识破了算计,也就有了孙悟空怒闯雷音寺,再取有守经书之事。
而相比于原著,杨洁导演在这里增添了一个小细节,
此前,似乎没有和唐僧一行人打过多少交道的弥勒佛祖,拉住了孙悟空对他说道:
这回可要多加小心啊!
小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因为光顾着看猴了,再加上弥勒佛祖的造型,在灵山的一众佛祖菩萨里也确实非常独特,所以,对这一幕颇有印象,
但也就是有个印象,在看了原著后,也不太明白,杨洁导演莫名其妙地增添这一段到底想干什么?
毕竟,往前翻弥勒佛和唐僧一行人,除了在小雷音寺这一年有过短暂的交集外,就没什么联系了。
至于往后,也不对呀,这都大结局了,还能铺垫什么?
再者,在《西游记》的设定里,唐僧那可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转世,妥妥的如来嫡系啊!
难道弥勒佛祖还能让唐僧跳反不成?
这个还真的有可能。
二、历史上的唐僧
现在,我们提起佛教所尊的佛祖,佛教第一话事人,那第一印象肯定都是当世之佛如来佛。
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唐僧的原型也就是玄奘大师,吃的却并不是如来佛祖这碗饭。
根据正史记载,玄奘大师在返回长安后,根据自己在天竺所求取之佛法,结合彼时的中土佛法,创立了法相宗 ,又称唯识宗、慈恩宗,是乃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
考虑到本人对佛学了解实在有限,所以就不过多解释了,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法相宗主张以唯识学为核心,强调“心外无境”的哲学思想。
而玄奘大师的主要佛学成就,基本都凝聚于《瑜伽师地论》一经,而在这本经书中推崇的是弥勒佛祖。
事实上,玄奘大师自幼信奉的就是弥勒佛祖。
其临终遗言也是:愿往生弥勒菩萨的净土”,且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留下遗言,强调以福慧回施众生,共赴弥勒为眷属。
怎么样?没有想到吧?
在《西游记》中是如来二弟子的唐玄奘,在真实历史上却是弥勒佛祖的忠实信徒。
既然如此,那玄奘所宣扬的,自然也主要是弥勒佛的信仰,也难怪弥勒佛会偷偷叮嘱了,都是自己人啊!
这要是没点历史底蕴,还真编不出来。
事实上,虽然在东汉佛教刚于中国兴起时,彼时大多数的国人所信奉的也是释迦牟尼,即如来佛祖。
但很快,伴随着三国动荡,五胡乱华以及南北乱世,所以,象征着未来与新生的弥勒佛信仰迅速兴起,并成为农民起义的重要思想指导!
比如在中国古代,最有名的造反组织白莲教,其主要信仰之一就是弥勒佛!
而再往前追溯的话,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冀州僧人法庆自称“弥勒下凡”,组织5万余人起义,被北魏镇压,
隋炀帝时,弥勒教徒还曾试图刺杀隋炀帝,
另外,还有我们熟知的元末红巾军大起义,其口号就是,弥勒降生,明王降世!
其意思通俗来讲就是,当代表着未来与欢喜的弥勒来到世间后,黑暗而痛苦的现实就将画上句号,能带领人民走向光明未来的救世主,将来到人间!
可以,大概类比于基督教里的弥赛亚。
哦,对了,唐朝的武则天也是通过宣扬自己是弥勒佛转世,以神化自己,为自己夺取李唐江山提供所谓的天命依据。
总而言之,相比于劝导人们向善忍受痛苦,以期待来世幸福的如来佛祖,
弥勒佛祖似乎革命性更强一些,更喜欢让人们勇敢地反对黑暗的现实,去追求光明的未来!
也正是因此,从唐朝中后期起,弥勒信仰就逐渐受到了官方打压,
最后,其大部分信徒更是如白莲教一般,被封建王朝当作了叛乱分子。
那么话说回来,就印度那块地,是怎么能诞生出弥勒这种叫人反抗现实压迫的佛呢?
三、此乃东来佛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小雷音寺一节中,孙悟空在看到弥勒佛祖后,对其称呼是东来佛祖。
东来佛祖,也就是说弥勒佛祖并不居住在西方极乐,而是来自东方。
不知道大家在看《西游记》时,有没有觉得,弥勒佛的形象相比于灵山上的其他佛祖与菩萨,看上去就不是一路人。
事实上,在起初的佛经中,弥勒佛的形象和其他的佛祖与菩萨大同小异,都是头顶 “肉髻” ,座下莲花。
而在传入中国后,据说是因为在五代后梁时期,有一位名叫契此的和尚,(具体形象可以参考《倚天屠龙记》里的布袋和尚。)
他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言语无常但富含智慧,圆寂前曾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由此,人们认为他是弥勒佛的转世,便以他的形象做了弥勒佛像。
而在弥勒佛祖的形象彻底中国化之前,弥勒佛的教义应该也是最早结合了东方中国思想,而与西方如来佛门泾渭分明的存在,
是喊出了:
弥勒降世,明王降生,
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
杀一人者为一住菩萨,杀十人者为十住菩萨,
主打就是一个叛逆!
再想想弥勒佛是未来,佛是如来佛祖的接班人,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
弥勒佛不是灵山如来坐下之佛,
而是东方之尊,是来取代如来佛祖之人!
甚至在《西游记》中,弥勒佛就从未掩示对如来权威的挑战!
如来佛祖住的地方叫大雷音寺,那他就盖了个小雷音寺,甚至还让自己的童子黄眉老佛去cosplay如束来佛。
这在古代叫什么?妥妥的僭越谋反呀!
别说,这样具有反抗精神的佛,好像也就只有在中国这片土地,才能孕育出来,反正在亚洲其他地方是应该没有的。
结语:
为什么《西游记》能够长盛不衰数百年?哪怕直到今天,都被无数人为经典?
因为,《西游记》除了是精彩的神魔故事外,同样也是一本蕴含了古人智慧与思想的著作。
而如果能够结合历史去看,那么,相信你一定能读出更多的东西来。
文章信息来源:
搜狗百科:玄奘
人民日报:演员铁牛去世 曾在《《西游记》》中演弥勒佛 -
搜狐网:从“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入手,浅析弥勒形象在中国本土的演变 - 信仰
这是一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