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看 瞧瞧看

投资过亿的烂片,确定不是洗吗

来源:网易   发布时间:2025-10-09   浏览次数:576

说到高投入但低质感的电影,各位脑海中会出现哪部影片?

有这样一部电影,它前期投入了三个亿,宣发期吹得天花乱坠,但最终电影质感却远远达不到预期。

别说三个亿了,最多只有五毛。



这部电影曾经号称要改写中国科幻电影的历史,打造科幻片的新高地,然而却落得一个因质感廉价而口碑雪崩的结局。

明明经费上不输《流浪地球》,可叙事的空洞、表演悬浮、特效缺乏真实感

种种致命伤,导致它被观众无情嘲笑。

这部电影就是《上海堡垒》。



这部有口皆碑的大烂片,最终只收回了不到一半的成本,在豆瓣上“拿下”现象级别的2.9分。

它甚至还获得了第11届金扫帚奖的“最令人失望影片奖”。

这可以说是对该片质感的全面否定。



说了半天,肯定有读者要问了:电影“质感”究竟是个啥?

电影质感,不是单纯的“画面好不好看”,而是在叙事、影像、声音、导演和表演等多重作用下,观众对电影产生的整体观感。

一言以蔽之,质感好不好,决定了电影看起来好不好看,是高级还是廉价。

很多人常常陷入一种误区:高投入一定意味着高回报。

但在电影界,很多如《上海堡垒》一样拿钱砸出来的大作不仅质感堪忧,最终票房呈现也不理想,可以说亏得底儿掉。



比如另一传奇大作《爵迹》。

《爵迹》,当年的宣传重点之一就是采用了“全真人CG技术”的电影,号称是中国电影史上从未有过的尝试。

耗资自然也是巨大,整整2亿人民币的投入一直是该片的宣发噱头。

按理说这回钱花在了刀刃上,质感该不错了吧?

不,这回钱是花了,质感也没了。



人物造型僵硬、面部表情不自然,甚至比游戏过场动画还不如。



而《爵迹》更大的问题并非辣眼睛的视效,而是稀碎的剧情。

影片一方面试图营造严肃的奇幻史诗氛围,另一方面却在表演、对白上显得幼稚、空洞。

画面与故事脱节,人物与世界观错位,最终导致观众对它的质感评价极低,吃力不讨好。

同样高投入低质感的例子,各位脑海中一定还有它的名字——《阿修罗》。



说到亏本,这部投入7.5个亿的魔幻大作更是不遑多让。

上映三天紧急撤档,收入不足五千万。

但这可不是什么粗制滥造的洗钱之作,影片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好莱坞团队,曾参与过《环太平洋》《霍比特人》《速度与激情7》的大佬们纷纷助阵,势要打造中国版的《指环王》。

然而,华丽的阵容却并未给影片质感增色多少。



很多差评中提到本片虽然特效过硬,但故事单薄、人物关系太简单、节奏太拖沓。

这部撤档后至今未重映的大片,恐怕永远都不得见天日了。

说了三个国内的例子,其实并不是只有国内才有此类烂片。



在大洋彼岸的好莱坞,“赔钱货”一样屡见不鲜。

2019年,电影《猫》号称投资一个亿,可谓赚足了期待值。

要知道,《猫》的音乐剧版本自1981年上演至今,全球收入超过28.4亿美元,排在音乐剧收入榜的第四名。

但电影《猫》又如何呢?

前有口碑原作,后有大制作班底,这下该稳了吧?

谁也没想到,《猫》从预告片开始就差评如潮。

原因无他,质感太糟糕,电影中“人形猫”的CG合成效果过于吓人,导致很多观众产生生理性不适。



真是看一眼都会得很严重的猫病。

而且片方为了赶上当年的金球奖、奥斯卡评选,在电影特效并未完成的情况下强行提前上映,更是给《猫》本就糟糕的口碑雪上加霜。

从万众期待到跌落谷底,除了《猫》可怕的CG合成效果之外,空洞的剧情也算是来了一场雪上加霜。



大投资电影之所以总是给人一种“有质感”的预期,原因很简单:钱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

从聘请一线演员到搭建恢弘布景,从购买顶尖设备到雇佣大牌特效团队,资金往往意味着更大的可能性。

然而,当电影真正呈现在银幕上时,观众能感受到的不是预算数字,而是影像的真实感和故事的说服力。(《猫》这种“过度真实”的就不行了。)



如今的观众越来越不迷信大制作了,反倒是一些小成本影片质感惊人,惊艳四座。

下面的影片仅仅耗资170万,全员素人演员。

没有大牌光环,也没有炫目的特效,更没有豪华的布景。



这部电影就是忻钰坤的导演首作《心迷宫》。

乍一看,《心迷宫》似乎与“质感”挂不上钩。但这部电影却因流畅缜密的群像戏、精巧的叙事结构、对乡土环境的真实还原广受好评。

画面虽然质朴,不过粗粝的质感反而与故事本身的荒诞与宿命感相呼应,产生了一种天然的张力。

忻钰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有限的钱花在最能服务叙事的地方:镜头、节奏和气氛营造。



正因如此,《心迷宫》被誉为近十年来最惊艳的国产独立电影之一。

《心迷宫》的成功,说明决定电影质感的是导演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这不是砸钱就能拥有的。

另一个完美的例子是近两年的大爆款《宇宙探索编辑部》,一样成本超低,却开拓了一种全新的美学。

从此,所有带有一点科幻色彩的低成本电影都有了名字。



它的质感来自哪里?

其一是叙事的独创性。

《宇宙探索编辑部》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把荒诞、科幻与现实主义揉在一起。

既展现了一个失败知识分子的自我救赎,也表达了对信仰与宇宙的追问。

这种表达超越了资金层面的限制,直接击中了观众的心。



其二是影像的独特气质。

就算缺乏高科技大场面,影片也能通过写实与奇幻交织的镜头语言,以及精心设计的音效,让观众感到一种既真实又幽默的独特美感。

神秘乡村、山间的麻雀、破旧的办公室,都充满了寓言般的意味。

这种影像质感,反而比大量堆砌特效的作品更打动人。



那么再看看国外,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活埋》。

这部瑞安·雷诺兹主演的电影仅用了一个演员,单一的场景和简单的道具便达成了惊人的效果。



片如其名,男主角被活埋之后试图利用手中的手机、打火机和小刀努力逃出生天。

主创团队用最少的钱、最少的演员、最简单的道具和场景,折磨最多的观众。

光论电影质感,《活埋》可以说是效果超群,因为它成功做到了让每个观众都身临其境一般地喘不过气来。



《活埋》的成功说明,决定电影质感的更是创意,因为创意比钱更值钱。

钱多未必能带来质感,钱少也未必意味着质感贫乏。

质感的核心,在于创作者能否敏锐地抓住观众的感受,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能服务于故事和情绪的地方。

电影最终还是要走向市场的,票房与口碑往往构成它的生命线。



有的创作者把心思用在了如何利用好手头的资源上,他们的创作意图和审美、作品的独特之处,还有千金难换的创意,都为这些或许投资并不大的作品带来了出众的质感。

两相对比,观众会选择高投入但质感堪忧的大片,还是虽然低成本但质感出色的小制作影片?

谁的生命线更长?

相信市场会给出它的答案。

今天就说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THE END
305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登录账号
网站公告

这是一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