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看 瞧瞧看

原来她是范伟老婆,难怪丈夫能上9次春晚,真是一个贤妻旺三代[卖拐]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10-10   浏览次数:291

“贤妻扶我凌云志!”

范伟先后9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后又转型成正剧演员拿下影帝奖杯,

大家都以为赵本山才是他的最大贵人!

然而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却是,

范伟却说他最感谢的是他的妻子,

所以杨宝玲到底是如何帮助范伟的?

一、配角到影帝

多年以前范伟在春晚舞台上总是站在赵本山身旁的那个“绿叶”,可是那时候赵本山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小品王”,而范伟却常常是《卖拐》系列里那个被忽悠的憨厚角色。

即便后来在《马大帅》等影视作品里露脸,他塑造的形象仿佛也总难跳出那个固定的框架,正因如此当他决定退出春晚舞台,决定专心做一名影视演员时,不少人心里都打了个问号——离开赵本山的光环他还能行吗?

然而时间早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些年来范伟一直都在默默耕耘,用一个个扎实的角色证明了自己,他先后将金鸡奖、金马奖、金鹰奖和白玉兰奖等重量级奖项收入囊中,终于成功完成了从喜剧配角到实力派影帝的华丽转身。

记得有次活动他和张国立同台,张国立不仅主动迎上前寒暄,还细心帮他整理衣领,这个自然的举动可见范伟在同行心中的分量,有人觉得这份敢于转型的底气,或许来自于范伟本人对表演的执着,可没想到他在台上领奖时脱口而出:

“我最感谢的是我的妻子!”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范伟的演艺之路起步并不光鲜,1962年他出生在沈阳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厂里的宣传干事,母亲则是在商店里面工作,虽然父母都热爱文艺,但那个时候家里的经济却并不宽裕。

范伟在家排行老三,上面还有哥哥姐姐,与此同时十分有趣的是,哥哥姐姐都长得眉清目秀,唯独他小时候相貌平平,戴着眼镜,看起来憨厚朴实,一副很好欺负的样子。

范伟初中毕业后考虑到家境,家里人决定送他去学门手艺,17岁那年他拜入沈阳曲艺团陈连仲门下学习相声,当学徒的日子清苦,没有收入,但范伟勤快懂事,经常帮老师处理杂事,所以他深得师父的喜爱。

凭着刻苦钻研,他慢慢掌握了相声的门道,开始登台演出,后来顺利考入曲艺团,终于端上了“铁饭碗”,这边范伟的工作算是稳定了,可个人问题却成了全家人的心病。

因为相貌不出众,性格又内向,相亲多次都没成功,父母愁得睡不着觉,生怕小儿子要打光棍,不过后来的转机却发生在1988年,在朋友介绍下26岁的范伟认识了同龄的护士杨宝玲,与此同时也正是这段姻缘,让范伟的人生驶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二、背后的女人

范伟年轻时并不像舞台上那么木讷,那天经朋友介绍见到杨宝玲时,他眼前一亮——姑娘个子高挑,眉眼清秀,扎着护士特有的低马尾,白衬衣领子翻在浅灰毛衣外,就这一眼老范连将来孩子叫什么名字都在心里过了一遍。

杨宝玲当时每天在医院当护士,早就见惯了人生百态,还比同龄人更加沉稳,所以面对范伟直白的追求,她虽不反感,但却存着几分谨慎:

“才见一面就表白,怕是只看中了外表!”

那时范伟正在艺术团工作,下班总揣着热乎的烤地瓜往医院跑,护士站的白炽灯照着他额角的汗珠,他搓着手看杨宝玲给病人换药,有时候能傻傻地等上大半个钟头。

当时他们身边的朋友们都觉着这事能成,杨宝玲值班时,范伟就坐在走廊长椅上翻剧本,偶尔抬头看见她推着治疗车经过,眼里便不自觉地漾起一股子笑意,有回他带着刚出锅的糖炒栗子来,栗子用棉手套裹着捂在怀里,递给她时还烫手。

后来这场考验整整持续了两年,其间不是没有别人给范伟介绍对象,可他就是认准了杨宝玲一个人,直到某个雪夜他举着伞在医院后门等了三个小时,杨宝玲下夜班出来,看见他肩头落满雪变成个雪人,终于轻声说:

“明天来我家吃饭吧。”

结婚时置办家具的钱是借的,新房只有二十来平,杨宝玲用碎布头拼了窗帘,阳台上总晾着雪白的护士服,后来等到儿子范曦文出生那天,范伟抱着孩子对妻子笑:

“这名字八年前就想好了!”

1995年春晚《牛大叔提干》里,范伟扶眼镜的小动作让全国观众记住了他,此后《卖拐》里被忽悠瘸的厨子,《卖车》里较真的老实人,每个角色都让人捧腹,可是最红的时候杨宝玲却提醒他:

“小品只是看个新鲜,影视剧才能走长远。”

这句话直接点醒了范伟,2002年演完《功夫》后,他渐渐转向影视圈,首部文艺片《看车人的七月》让他意外斩获影帝,后来《我和我的家乡》里操着陕西话的老教师,《道士下山》中深藏不露的医馆主人,每个角色都烙着鲜明的“范氏印记”。

如今回看范伟总说自己的成就有多半要归功妻子,当年他熬夜背台词时,杨宝玲总是轻手轻脚给他续上热茶,每逢重要演出,她必把他那件中山装熨得笔挺,三十多年过去,这对夫妻仍保持着当年的习惯。

范伟出门前,妻子会替他理理衣领,当他晚归时,客厅永远留着一盏灯,在纷繁的演艺圈里范伟从无绯闻,有次采访被问及婚姻秘诀,他摸着后脑勺笑:

“我这个人认死理,看准了,就是一辈子!”

三、贤妻旺三代

1992年杨宝玲生下儿子范曦文,范伟在家里的位置悄悄变成了“老三”,从此以后不仅妻子会念叨他,连刚会说话的儿子也学着大人的语气说他两句,可是范伟非但不恼,反而觉得这样热闹的日子才有烟火气。

儿子从小就显露出独立的性格,这点其实和范伟小时候很像,与此同时更让范伟惊喜的是,孩子的爱好几乎和他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两人都痴迷京剧的唱念做打,都爱捧着相声磁带反复听,还能对着《红楼梦》读得入迷。

范伟年轻时学过相声,见儿子真心喜欢,便请好友王平收他为徒,不过爷俩早有共识:学艺只为陶冶性情,不指着靠这个吃饭,最让范伟意外的是,儿子对电影竟有独到见解。

有次在家看他演的片子,看到一半孩子就把电视关了,尚且稚嫩的少年话说得直白:

“爸,您这戏离老百姓太远了!观众花钱进电影院,不是来看飘在云里的故事的!”

这话像记警钟震得范伟心头一颤,后来接拍《老大的幸福》,他特意建议导演加入些时尚元素,因为他觉得得让年轻人看得进去,与此同时在孩子的教育上,范伟从来不信“棍棒底下出孝子”。

他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既不严苛管束,也不过分溺爱,儿子从清华附中毕业后想去加拿大留学,他支持,妻子要陪读,他也同意,他始终觉得,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做个有担当的丈夫,成为负责任的父亲。

这份豁达其实源自他父亲的影响,范伟至今记得十三岁那年,父亲给他二百块钱去买缝纫机,经过操场时看见同学在摔跤,他便一时兴起也参与进去,等尽兴后一摸口袋,钱早不知掉哪儿去了。

那可是七十年代的二百块,都能抵得上现在的两万元,父亲抄起扫帚满街追他,他边跑边委屈地想:“这肯定不是亲爹”!后来气不过,还在胡同墙上用粉笔写下“打倒我爸”四个大字。

那次他赌气离家出走,三天后终于被找到时,从来严厉的父亲竟在街坊面前哭出声来,望着父亲通红的眼眶,小小的范伟突然明白了:

“这确实是我亲爸。”

多年后他排演小品《拜年》,总嫌自己台词少,憋屈得慌,父亲来看排练,慢悠悠地点拨:

“词少有人家词少的道理,你把人物演活了,哪怕不说话观众都记得住。”

父亲的这两句话范伟记了一辈子,后来他能捧回影帝奖杯,靠的也正是这份领悟,如今父母都已离世,再没人会举着扫帚满街追他,也没人在排练场外给他点拨了,但每当他在片场耐心给年轻演员说戏,脑海中还是总会想起父亲说的那句话。

都说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总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

范伟这大半生的辉煌,实实在在有着妻子杨宝玲一半的功劳。

正是她用多年的理解与支持,为他铺就了这条稳稳当当的演艺路。

THE END
284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登录账号
网站公告

这是一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