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看 瞧瞧看

一部失败的“诚作”,陈思诚的诚

来源:网易   发布时间:2025-07-07   浏览次数:174



先声明一点,《恶意》算不得烂片。

主题明确,故事完整,节奏顺滑,完成度相当高。及格线是绝对有了。

但作为一部陈思诚监制的作品,我却对这部《恶意》有点失望。

“诚式悬疑”有个特点,重情绪、轻逻辑。

这种特质一度被很多深度影迷所吐槽,认为他只是一味追求市场定位与情绪共鸣,毫无艺术价值可言。


但得承认,对只是将电影视为消遣的大部分观众而言,其实还都挺吃这一套。一部又一部的高票房就是最好的例子。

回到《恶意》。我对它失望的原因就一点,太平庸了。平庸到不像是他监制出来的作品。

拿《误杀》系列和《消失的她》举例,都是以悬疑 情感,让观众在爽感与痛感的双重刺激下,既满足了对烧脑剧情的期待,又提供了情绪的宣泄出口。

《恶意》不一样。

不提悬疑,只说情绪共鸣这一块,差太远。


全片聚焦“网络暴力”,却只有网络暴力,有的还都是司空见惯的网络暴力,没有任何的生猛劲与新鲜感。

像是编剧团队把网络暴力的经典案例做了个简单汇总,就草草出了剧本。

最关键的是,情绪共鸣点依旧是陈词滥调,放在了“被网爆”的人身上。可无数观众里有几个是“被网爆”的?难道不是做“无形的施暴者”一方更多吗?

如何把切入点和共鸣点,放在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一头。深省一点,震撼一点,尖锐点,再尖锐点,这是难点,也是陈思诚的团队该攻克的一点。

可是他没做到,而是选择了平庸。很失败,很失望。


陈思诚这不该啊。优秀的产品经理都不好好打磨产品了,还怎么让观众买账。

虽然影片这才刚上映,但我话撂这儿,最后的票房绝对会是“诚作”里垫底一档的存在。

顺带一提,《解密》不在讨论范围。因为《解密》显然是陈思诚的艺术追求之作,肉眼可见他的用心与诚意,可惜从最后的票房来看,估摸哥们得难受好几天。

------以下内容含剧透------

影片双线并行,明线是新案,癌症女孩坠楼案。暗线是旧案,女记者曝光试药人案。

旧案只是开头提了一下,埋了个引子,之后就隐藏了起来,一直到结局时当成一次反转再次浮出水面。

大头还是在新案。也就是癌症女孩坠楼案引发的网络暴力。

这里得提一下本片导演的问题,水准欠佳。


影片的开头拍得跟鬼片一样,惊悚的BGM,摇晃的镜头与剪辑的快切。

可内容是什么?是一位母亲看到护士将女儿推下了楼,当场死在自己面前。

如此“平地起惊雷”的人间惨案,却被导演以聒噪的BGM和花哨的镜头,呈现得像置之度外的上帝一般,毫无感情与温度可言。

不应该。

往小了说,导演的艺术审美有待加强。往大了说,是不尊重故事里的角色。

至于他为什么这么拍,我也能理解。被短视频时代影响了,迷信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这是过去网大的拍法。


因为免费看前几分钟,所以在前几分钟力求紧张刺激留住观众,才能让观众掏钱看后面的。

可这是院线电影啊,观众已经为全片付过费了,还这么放弃叙事,追求噱头,搞“黄金三分钟”的拍法,我不理解。

抛开这个略失水准的开头,进入主题后,影片大体还都不错。

三次反转,让观众看尽网络暴力的威力。

起初母亲一口咬定,是护士推孩子,最终和女儿一起坠楼。网友们看了,就开始人肉护士,发现她抽烟、喝酒、当小三,蹦迪、逛吧、跳擦边舞,还发现她和各种院领导都有合照,猜测她靠搞男女关系上位。

各大主播带节奏,俨然将护士定性成了过街老鼠。这个时候的她,估摸连呼吸都是错的。人们相信,就是她报复社会,拉着无辜的女孩去死。


但实际上,他们压根没有真凭实据。所有的一切猜忌,只是源于几张照片。

很快真相曝光,所谓的护士当小三,是她谈的那男医生和妻子分居多年,正在离婚还没离婚的阶段,且男医生并未告诉护士这些,宣称他是单身。

而她抽烟喝酒逛吧,是因为她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患上了精神问题,靠这些麻痹自己。

至于擦边舞和那些和领导的照片,前者是在舞蹈室和很多朋友一起练舞,后者压根是一群人的大合照,把她单独和男领导裁了出来。

第一次反转出现。母亲那边开始出现问题。


经过调查,这位母亲怀孕了,怀的是再婚家庭的丈夫,也就是女孩继父的孩子,同时网友又扒出母亲曾泡夜店喝酒的视频。孩子的主治医师也突然跳出来说,孩子手术需要一大笔钱,母亲拿到一大笔捐款后却有点犹豫,因为成功率很低。最关键的是,记者拿到手术室的监控,发现母亲竟然想拔掉女儿的氧气管。

新的版本故事出现了。这是个毒母。

她压根不爱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生病期间还跑去夜店,现在和第二任丈夫有了新的宝宝,又拿到一大笔善款,就想着摆脱这个拖油瓶,早就想对女儿下死手了,最后还要把责任推给护士。

第二次反转来了。

母亲去夜店,压根是之前的事,是她为了给女儿筹治病钱去陪酒。

至于想让女儿死,她的确曾一瞬间产生过这个念头,原因自然不是什么有了新的孩子,而是她不忍心再让孩子被病痛折磨了。

小小的孩子,两次骨髓移植,五次骨穿,二十一次放疗,九次化疗······最后癌细胞还是转移了,治不好。

那是她的宝贝啊,是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她怎么忍心看着女儿一次又一次遭遇这样的折磨,却又一次又一次看到绝望?


故事到这,警方也正好找到了监控镜头,发现女孩是自己跳楼,护士是去救她,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从母亲的自述里,观众也能明白,女孩为什么会选择跳楼。母亲爱她,她自然也爱母亲。母亲不愿看到她遭受折磨,她就能心甘看着母亲被生活所磋磨吗?

全片好的一点是,没有一个坏人。记者、护士也好,母亲、继父也罢,包括那些看似“被蒙蔽”的网民。

他们没有一个人怀揣主观的恶意。尤其那些网民们,更是带着自以为的“正义”去做着那些看似“失了智”的事。

可就是这些所谓的“正义”,却因处在不同的视角盲区,由于信息偏差的存在,而变成了一种“恶意”。

至于影片的第三次反转,当所有网民只知道母亲想让女儿死,却不知道真相的时候,母亲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女记者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恶女”事迹,转移焦点,分散了网民的注意力,从而让被误解的母亲得以喘息。

影片整体看下来,完整、流畅,可最大的缺点是,不像一部电影。

它的每一次反转,来得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严丝合缝。

护士的口碑刚到了谷底,立马反转就来了,紧接着母亲舆论危机,火速谩骂到了顶峰,即刻反转又来了,母亲是可怜人啊,最后又反转,原来“恶女”不是护士,不是母亲,而是女记者。

黑是黑,白是白,泾渭分明。

可现实从来就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团乱麻啊。


《恶意》刻意为之的工整与有序,一般只会出现在教条式的宣传视频里。

包括影片中层出不穷的那些金句,以及结尾大段大段的独白向观众讲述着网络暴力的危害,都太说教,太宣传口了。

尤其还有女记者最后“点燃”自己的行为,太假了。这不是真人会办出来的事。

简而言之,《恶意》不像是一部电影,而更像是一则反对网暴的公益宣传视频。

电影里你看不到什么故事与活人,而只是充斥着各种标签、符号、话题。

就差结尾字幕升起前再来个黑底白字的标语:

“反对网暴,人人有责”。

  1. 商务/阿乐(微信:pachongsw1)
    进影迷交流群加微信:caodahua1994


期待您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

THE END
942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登录账号
网站公告

这是一条公告